湖北日报评论员 刘中扬
近日,央视记者调查发现,在江西萍乡有两座违规弃置建筑垃圾、工业固废的“渣山”,且占地规模还在不断扩大。因为怕被卫星拍到,当地主管部门在灰黑色“渣山”表面覆盖上一层黄土,上演了一出拙劣的“隐身大法”。
早在去年6月,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组就通报了萍乡市存在“乱堆乱放”问题。时隔一年,当地民众依然深受露天垃圾困扰,但整改工作依然流于“欲盖弥彰”的表面文章。19日,萍乡市回应称,已连夜成立联合调查组,开启专项整治活动。
从“盖一层土了事”的形式主义,到“不曝光不查处”的被动应对,不仅暴露出环保责任链条的断裂,更暴露出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的积弊沉疴。青山变渣山,绿水成污水,在无防渗、防雨措施的情况下堆存垃圾,对生态环境和群众健康贻害无穷。长期以来,当地有关部门不仅没有正视问题、解决问题,反而默许相关企业的违法倾倒行为,事后还以“此地无银三百两”的态度掩盖问题,折射出某些地方在环保整改中“刷绿漆式”的敷衍态度。
生态红线不是画在地上的虚线,而是带电的高压线。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工作条例》中指出:“要进一步压实抓好美丽中国建设的政治责任,牢牢牵住生态环境保护责任制这个‘牛鼻子’,要强化大局意识,保持严的基调,敢于动真碰硬,持续发现问题,认真解决问题。”违规堆存垃圾乱象并非一时一地,需从“亡羊补牢”式整改,转向系统性深入治理。一方面,通过技术创新赋能垃圾处理,推动循环经济模式的发展;同时加大惩处力度,建立“谁污染谁修复”长效追责机制,使企业不愿违规、基层干部不敢违规。
“环境就是民生”,良好的生态环境是美好家园的基础。真正的整改,需要全力挖掉思想上的“渣土山”,才能真正为民排忧解难、守护生态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