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楚网(湖北日报网)讯(通讯员 耿进芬)你是否知道,身体出现的包块可能是健康发出的重要警报?有这样一种说法,疼痛的包块相对不可怕,多由感染炎症等因素引起,而不痛的包块更需提高警惕,一旦出现疼痛症状,往往意味着包块已发生大小、形态或性质的改变。
55 岁的刘女士(化姓)一周前发现左侧小腿上出现一个约枣样大小的包块,包块表面无红肿,按压也无疼痛感,且活动度良好。出于对健康的重视,刘女士来到襄阳市中医医院检查。在超声医学科进行超声扫查后,医生发现刘女士腓肠肌内有一个椭圆形低回声结节,边界清晰,形态尚规则,不过内部回声欠均匀,其两端似与腓肠神经相连,呈“鼠尾”征,且内部可见血流信号。医生初步判断该包块为神经鞘瘤,为进一步明确诊断,医生建议行超声引导下穿刺活检,后续追踪病理结果确认为神经鞘瘤。
神经鞘瘤是一种起源于周围神经鞘膜细胞的肿瘤,发病范围广泛,可发生于任何年龄,尤其在中青年(20至50 岁)群体中较为多见,可以发生在身体的各个部位,其中以四肢屈肌区、头颈区、腹膜后间隙和脊神经背根多见。大多数神经鞘瘤为单发,沿神经干一侧偏心生长,大小各异,直径通常小于5厘米 。该肿瘤生长缓慢且有包膜,不过较大的易出现黏液性变、囊性变和出血情况,恶变的概率极低。
在症状表现方面,神经鞘瘤患者往往长期没有明显症状,通常表现为无痛性软组织包块。只有当肿瘤压迫神经时,才会引发相应症状,患者多因受累神经支配区域出现麻痛、无力等症状而就医。神经鞘瘤一般发生在距体表较近的四肢或颈部,可被触及,并可沿其长轴向两侧推动,按压或叩击肿物,会有疼痛或感觉异常。
超声诊断神经鞘瘤的优势在于能通过高分辨率成像清晰显示肿瘤与神经的解剖关系,精准定位浅表区域如四肢、颈部等部位的病灶,同时实时动态成像功能可辅助观察神经与肿瘤的相对运动,为手术方案的制定提供关键信息,尤其适用于需要避免辐射暴露的特殊人群及需要反复监测的病例。
身体出现包块不可忽视,但也无需过度焦虑。当发现包块时,应及时前往正规医疗机构,通过专业检查明确包块性质,做到疾病的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为健康保驾护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