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美的郑州黄河国家地质公园。 河南日报记者 聂冬晗 摄
渠首大坝风光。 耿亚伟 摄
“要持之以恒加强重点流域生态保护治理,深化污染防治攻坚,筑牢生态安全屏障。”
——习近平
核心提示
水是生存之本、文明之源。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聚焦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推进南水北调后续工程高质量发展等,先后在河南召开座谈会。我省各地牢记总书记殷殷嘱托,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以水而定、量水而行,共同抓好大保护,协同推进大治理。
“绿”动黄河脉搏
孟夏时节,郑州黄河国家地质公园内草木葱茏、风光旖旎。这里,也被誉为“万里黄河上一颗璀璨的明珠”。
5月20日傍晚,公园临河广场上,游客络绎不绝。在此观景,向上游可看到山地与平原在此分野的桃花峪;向下游远眺,郑焦城际铁路黄河大桥和“万里黄河第一桥”遗址映入眼帘。观景台旁,刻有“黄河”二字的碑石,成为大家争相打卡的“网红”地标。
“这里位于黄河中下游的分界处,是黄土高原的终点、华北平原的起点,也是黄河成为地上‘悬河’的开始处。”头一次来河南,四川游客李现将观光首站选在郑州黄河国家地质公园。他边听讲解边赏黄河,心情很是激动,“一眼就能尽览黄河‘悬、险、浊、荡、阔’的绝美风光,不虚此行!循着总书记的足迹,特意与家人在临河广场留影纪念。”
临黄河而知中国。2019年9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走进郑州黄河国家地质公园,沿黄河岸边步行察看,登上临河广场观景平台,眺望黄河郑州段。在随后召开的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总书记强调要共同抓好大保护,协同推进大治理,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
“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再次来到河南考察,指出要持之以恒加强重点流域生态保护治理,深化污染防治攻坚,筑牢生态安全屏障。”郑州黄河文化公园管委会党工委书记、管委会主任何宏波说,多年来,园区紧盯“绿”“旅”做文章,在植绿护水中不断涵养黄河生态,以创新形式讲好黄河故事,如今园区已成为集观光旅游、科普教育、园林绿化、弘扬黄河文化等于一体的复合型生态景区。
“绿”动黄河脉搏。
近年来,黄河国家地质公园所在的郑州黄河文化公园管理委员会通过实施郑州邙山水源地周边环境综合整治、大禹山区域设施改造和环境提升、玫瑰谷园林绿化等一系列工程,让园区实现从绿化、美化到彩化的生态跃迁。数据显示,目前该园区累计绿化荒山8000多亩,种植各类树木400多万棵,森林覆盖率90%以上。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黄河岸边植绿护绿的成果,在黄河水生态上直观可见。
在位于黄河国家地质公园内的郑州邙山提灌站,郑州段黄河水经过站内系统引水、沉沙、泵站提水、输水、二次沉沙、蓄水等流程,源源不断向西流湖、金水河、贾鲁河、七里河等生态水系供水,并作为郑州生活用水热备水源发挥着重要作用。
“以良好生态涵养黄河水源,邙山水源地水质长期保持在Ⅱ类。此外,最明显的感觉,就是对比过去,提灌站处理黄河水时其含沙量大大降低。”郑州黄河文化公园管理委员会规划建设局局长刘艳说,水脉连着城脉,五年来,邙山提灌站累计供水6.71亿立方米,有力保障了郑州市生产、生活和生态用水需求。
“治理黄河,重在保护,要在治理。”从黄河国家地质公园向好生态透视郑州黄河段治理,人与水、城与河也在悠悠岁月中共生共长。
五年来,郑州市扎实开展黄河生态保护和修复治理,建成黄河郑州段数字化生态保护监测平台,1800多个黄河生态环境问题全部整治到位,黄河郑州段“四乱”问题实现“动态清零”,同时系统推进邙岭森林生态、低滩湿地生态、中高滩休闲生态“三大生态保护”工程,基本实现邙岭森林化、大堤景观化、滩区自然化、河流清洁化。
大河之畔,岸绿景美。从黄河国家地质公园向东十几公里,黄河滩地公园内同样游人如织。27条彩色慢行步道和南裹头、海事、浮桥3个沿黄观景点,成为饱览黄河之美、体验生态风光新晋热门地;生态向好向优,鸟儿纷纷“用翅膀投票”,大鸨、灰鹤等众多珍稀鸟类翩然而至,郑州黄河湿地自然保护区野生鸟类增至290多种。
海内外游客来到郑州,在黄河国家地质公园不仅可以观河看景,也在亲近自然中“研”读黄河故事。
到黄河地质博物馆开启地心之旅,通过图文、模型、标本等形式,了解黄河、黄土高原、黄淮平原的形成演变;在炎黄广场,了解“炎黄子孙”的由来,寻根问祖增强民族凝聚力;再到临河广场看“三桥汇”景点,从历史变迁中了解中国铁路的快速发展……
小满时节,来自广东佛山的17岁高中生冯震东和300余名同学来黄河国家地质公园研学。“一步一景,在此探寻黄河自然、文化之美,追溯华夏文明之源,很震撼、更自豪。”冯震东感叹。
聆听黄河脉搏,感知黄河文脉。近年来,黄河文化公园在文旅上下足功夫,尤其针对青少年群体,相继开发“何以炎黄”“从河说起”等多门研学课程,用好园区黄河地质博物馆、黄河碑林、星海湖等40余处景点,连点成线全方位展示黄河生态、文化,包括研学在内年接待游客接近100万人次。
看生态、赏黄河、读文脉,漫步黄河国家地质公园,越来越多的游客,在此照见一条大河的新时代变迁。(河南日报记者 张建新 祁道鹏)
答卷写在碧水间
“龙头开、南水来!”如果说丹江口水库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大水池”,陶岔渠首枢纽工程就相当于控制丹江口水库出水的“水龙头”。5月21日,站在位于淅川县九重镇的陶岔渠首大坝上,但见清澈的库水从坝底奔腾而出,一路北上。
2014年12月12日,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渠首开闸放水。10年多来,南阳始终扛稳“守好一库碧水”的使命担当,让清水长润、碧水长流。
2021年5月13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陶岔渠首枢纽工程,实地察看引水闸运行情况,随后乘船考察丹江口水库。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南水北调工程是重大战略性基础设施,功在当代,利在千秋。要从守护生命线的政治高度,切实维护南水北调工程安全、供水安全、水质安全。
南阳人民牢记嘱托,扛起“渠首”担当。南阳着力做好“治、管、绿、转”四字文章,切实维护好保障亿万民众饮水的安全线、复苏万千河湖的生态线、畅通南北经济的生命线。以“治”为先,还原河湖本色。对汇水区农村环境开展综合整治,豫鄂陕三省五市共建水源地生态环境协作保护机制。以“管”除患,彰显治理亮色。建立“互联网+护水”机制,对汇水区水质实时监测,推行“河长+警长+检察长”工作机制,严厉打击环境违法行为。以“绿”筑基,厚植生态底色。汇水区累计完成造林120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50%。以“转”赋能,提升发展成色。以打造高效生态经济引领区为牵引,推动生态保护与产业发展深度融合,加快水源地绿色崛起、美丽富民。
“南阳作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核心水源地和渠首所在地,确保‘一泓清水永续北上’责任重大、使命神圣。”南阳市南水北调工程运行保障中心党委书记、主任王兴华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近年来,南阳市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心怀“国之大者”,强化责任担当,建立实施南水北调中线“三个安全”联席会商机制,按照“定期研究、集中议事”原则,累计解决安全隐患146项。加快推进中线防洪影响处理工程建设,先期实施的36个治理项目,主体工程全部完工,着力消除防汛隐患,坚决守好“三个安全”生命线。
“5月19日至20日,习近平总书记到河南考察时指出,要持之以恒加强重点流域生态保护治理,深化污染防治攻坚,筑牢生态安全屏障。这为我们今后的工作进一步指明了方向。我们将继续扛稳政治责任,把‘三个安全’答卷写在盈盈碧水间。”王兴华说。(河南日报记者 孟向东 王娟)
渠首“哨兵”筑防线
“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到河南考察,特别提到要着力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我们作为保障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地水质安全的第一‘哨所’,必须扛稳一库碧水永续北送的使命和担当。”5月21日,记者来到淅川县九重镇陶岔渠首旁的南水北调渠首生态环境监测应急中心(以下简称“渠首中心”),该中心主任罗耀军说。
2021年5月13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淅川,实地考察陶岔渠首枢纽工程和丹江口水库,明确指出,要把水源区的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作为重中之重,划出硬杠杠,坚定不移做好各项工作,守好这一库碧水。
近年来,渠首中心牢记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以“做水源地安全的忠诚卫士”为目标,持续依法监测、科学监测、诚信监测,让监测工作更加科学化、标准化、规范化。
“无论刮风下雨,还是严寒酷暑,我们都坚持对丹江口库区及入库河流开展日常监测应急巡查。”渠首中心副主任黄进介绍,“对我们来讲,穿着救生衣跳进湖中维修水质监测浮标是日常状态,掉进水流湍急的河流中更是家常便饭。我们的工作最重要的就是保障水质安全和监测数据的精准。”
同时,渠首中心在丹江口库区、入库河流、汇水区设置了21个点位和3个国、省控湖库点位,建成库区及入库河流的14个水质自动监测站,做到对入库河流和库区水质监测全覆盖,实现了24小时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地(库区及汇水区)立体动态监测。
俗话说,水质好不好,鱼儿最知道。为了更加全面、科学地进行水环境监测工作,2023年以来,渠首中心在省生态环境厅与省生态环境监测和安全中心的支持下,建成水生态实验室,并针对浮游植物、浮游动物、鱼类、大型底栖动物等生态要素,进行系统化的监测与技术储备。
“我们按季节进行浮游动植物、底栖动物和鱼类等类群的调查采样,对本区域内水生态系统物种组成、群落结构和功能的时空格局及其变化趋势进行分析调查,着力提升水生态监测能力,全力构建‘立体化’生态环境监测网络,为丹江口水库生态系统筑牢科技防线。”罗耀军介绍。
自2023年10月起,渠首中心通过多个季度的现场采样与分析归纳,共收集58种鱼类标本,除此之外,还收集到多种底栖生物、浮游动物等其他水生态要素标本。
“从这些生物多样性的发现,到鱼类群落分布和浮游生物群落分布情况,可以表明,丹江口水库整体水质较好,生物多样性较高,丹江口水库物种类群多样性高,水质状况为优。”黄进说,“我们将不断学习更先进的采样技术、监测方法,为水质监测工作打好坚实基础,让沿线受水群众喝上干净放心水。”(河南日报记者 孟向东 李栀子)
上一篇:繁荣文化 赓续文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