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日报记者 张竞恒 通讯员 朱仙红 谢卓维 袁萌
香树路旁,木质凉亭飞檐翘角,与粉色月见草铺就的草坪相映成趣。5月28日清晨,瞿冬秀和老姐妹们又准时坐在凉亭里,看阳光透过叶隙洒在木椅上——这个位于武汉市洪山区先建村村口的口袋公园,早已成为她们每日的“固定打卡点”。
先建村位于野芷湖大桥和三环线的交会口边,是连通三环线的重要支路,很多市民选择通过这里绕行到三环线。
先建村是连通三环线的重要支路。
作为武汉“四线一口”(铁路、高速、快速路、进出城道路及入城口)综合环境整治的微观注脚,无数个像先建村这样的城市微小空间正被精雕细琢,让“最后一公里”的民生服务可触可感,成为城市治理精细化的生动缩影。
从 “荒地”到“打卡点”
“原来哪有凉亭坐呢?”瞿冬秀指着凉亭下方的草坪回忆,就在半年前,这座口袋公园还是铁棚乱搭乱建、到处是泥巴的荒地。更早之前,村口道路狭窄破损,大量从附近小区到东湖高新区的绕行车辆,让村湾险象环生。“老人接送孩子都得贴着墙走,汽车喇叭声从早响到晚。”
曾经,来往车辆只能从村子的小路里经过。
改变始于2022年12月。随着村门口香树路的修通,过境车辆不再穿村而过,村口的荒地露出了改造的契机。2024年9月,洪山区城管执法局联合街道启动环境整治,工作人员多次前往先建村开展入户宣讲,拆除违建、清理垃圾、修复管网,曾经的“脏乱差”地块逐渐露出规整的轮廓。
先建村建成了家门口的小公园。
随后,先建村召开多次村民议事会,最终敲定将该地块改造成园林式口袋公园的方案。施工团队先期完成管网入网工程,根治异味源头,再以耐踩草坪、适地花木构建生态基底,打造出移步换景的园林空间。
家门口的口袋公园更受村民欢迎
“我们不要大而远的景观,就要出门能坐、能聊、能歇脚的地方。”村委会主任黄晶介绍。
如今的口袋公园,藏着许多贴合生活的细节:凉亭里设有便民座椅,草坪边缘的鹅卵石小径方便老人散步,一旁的停车场被花草包围,无障碍公厕干净整洁。
蜜蜂正在口袋公园的花丛中采蜜。
“你看这月见草,花期长又好打理。”黄晶说,虽然一公里外就有“大而美”的野芷湖公园,家门口的“小而精”却更受村民欢迎——3分钟步行半径内,93户居民都能共享这座推窗见绿、开门见景、出门就到的微型公园。黄晶透露,下一步,还将增设健身器材与儿童游乐设施,让“一老一小”各得其乐。
“我们在‘四线一口’整治中发现,很多边角地、插花地虽小,却紧贴居民生活。”洪山区城市管理执法局市容秩序科负责人毕峰介绍,洪山区将按照“由点到面、由面成片”的路径推进“四线一口”整治工作,让优美的环境融入城市的各个角落。
城市边角正变身民生服务站
在先建村的实践背后,是武汉推进小微空间改造的系统性布局。据了解,洪山区近两年已完成28 处小微空间改造,从废弃荒地到街角花园,从违建集聚区到社区会客厅,这些“1.5 亩”“2 亩”的小空间,正以“绣花功夫”重塑城市肌理。
香树路旁的凉亭里,村民们的笑声常与风声交织。
如今,香树路旁的凉亭里,村民们的笑声常与风声交织。“口袋公园正在点亮一个个城市微空间”毕峰说,这些“城市一隅”地块经科学规划,化身口袋公园、生态停车场,让居民推窗见绿、出门入园。未来,洪山区将持续完善公共配套,让城市治理的“温度”转化为可感可触的民生“热度”。
“这样的‘微改造’正是城市更新的破题点”武汉市城市管理执法委员会相关负责人表示,“四线一口”整治并非只停留在宏观层面,还需要填补民生服务的“最后一公里”。“就像给城市织毛衣,既要织好主干道的‘大纹路’,也要补好社区角落的‘小针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