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人民日报专访张桂梅的视频截图湖北日报评论员 周磊
“我有多大能力发多大的光,有一口气就发一口气的光。”
近日,“时代楷模”张桂梅在接受人民日报专访时,在镜头前哽咽着说:“我谁都对得起,就是对不起自己女高的老师。”一番肺腑之言,击中无数网友的心。
这位把根扎在大山深处的人民教师,为什么觉得最对不起的是女高的老师?她在专访中提到这样几件事:一位老师的妻子生孩子,他仅仅在医院待了两天,陪护假没有休满就返岗了;几位腿部有伤的老师,从来没有请过一天假,拄着拐杖无法上楼,有老公的老公背着,没老公的学生背着;还有一位腿部骨折严重的女老师,冒着可能有后遗症的风险,坚持拄着拐杖给学生上课……
全国人民都知道张桂梅校长的难,她的故事感动着整个中国。她用病弱身躯托起的,不仅是大山女孩的命运,更是一群乡村教师共同坚守的教育理想。在这片没有喧嚣的贫瘠土地上,女高教师们用青春丈量着三尺讲台与连绵群山的距离。他们用磨秃的粉笔、深夜的灯光、坚定的目光,以及翻山越岭的家访足迹,也在发出自己的那一束光与热,共同书写着中国教育史上最动人的“山海情”。
在物理世界,光本身是没有温度的。而这些老师身上散发的一束束亮光,则饱含对乡村教育的守望,饱含对山村孩子未来的期待,饱含着一个个朴素且坚韧的承诺。在这个充斥着功利与浮躁的社会,这些光亮何其温暖、何其耀眼,又何其稀缺、何其珍贵。
这“一口气”的挥洒,正是以自己有限生命为灯芯,拼力照亮他人命运的灯塔。其微光之力,源于一种深沉的信念:即便力量微弱如萤火,但只要这萤火不灭,执着地、聚焦地燃烧,就能点亮一个女孩乃至一个家庭的前路。这“一口气”的吐露,并非孤胆英雄的悲壮,而是无数“张桂梅们”在各自位置上,拼尽全部力气的平凡坚守。每一寸微光的汇聚,都是在为时代的精神穹顶增添支撑的梁柱。
生命的价值不在于体量的宏大,而在于能量的纯粹与持久;不取决于光芒是否夺目,而在于能否在自己的位置上燃烧得最为彻底。张桂梅和她的同行者们,并非奢求光芒万丈的闪耀,只是在平凡的岗位上一天又一天地干着,一年又一年地坚守着。他们将有限的能力、有限的气力,毫无保留地倾注于方寸讲台与脚下的土地。这种在“有限”中创造“无限”的平凡智慧,这种于无声处听惊雷的韧性与专注,织就了改变无数人命运的经纬线,彰显着教师群体应有的筋骨。
鲁迅先生曾说:“有一分热,发一分光,就令萤火一般,也可以在黑暗里发一点光,不必等候炬火。”一个国家、一个社会,前进的动力靠的不是少数几个人,正是由无数“有一口气便发一口气的光”的肉体凡躯所推动。在时代的画卷上,每一个燃尽心力的平凡光点,都将因其纯粹与坚韧,成为照亮山河、标注精神海拔的不朽坐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