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下,全国“三夏”大规模小麦机收全面展开,通过新技术新措施赋能,农民们抢农时、挥汗雨,开足收割机马力驰骋在麦田中,麦浪翻滚,机声隆隆,收割、晾晒、归仓,繁忙的夏收场景构成一幅动人的田野好“丰”光。
粮食是农民的根本,农民是国家的后盾。粮食足,民心稳。夏粮作为全年粮食生产的第一季,夏粮丰收了,全年丰收就托了底。据农业农村部最新农情数据,当前全国夏粮小麦大规模机收持续向北推进,已收获小麦1.82亿亩,总体进度过半。
丰收夏粮,从来不是靠“天公作美”,而是农业科技赋能的生动实践。从“靠天吃饭”到“知天而作”,现代农业科技的广泛应用改变了传统农业生产方式。湖北郧西,山地小麦实现全程机械化,传统“半个月连轴转”的夏收场景,已被“小型机械+人工辅助”的新模式改写,仅10分钟,一亩麦田便完成收割、脱粒、入仓全流程;山东德州,智慧农业大数据平台实时监测土壤墒情和作物长势,一部手机“管起”70万亩农田;江苏盐城,“卫星遥感+无人机+地面传感器”三级监测体系,将虫害预警准确率提升至92%,化肥施用量减少18%。这些新装备的应用、“藏粮于技”的创新实践,让过去的“会种地”升级为“慧种地”,大大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和抗风险能力,助力夏粮生产再获丰收。
夏粮丰收,既守护了农民“粮袋子”,也拓展乡村振兴战略丰硕成果。“粮袋子”足、“菜篮子”丰,农民心才安。粒粒粮食,饱含农民辛勤汗水,离不开地方政府的精准发力。湖北作为全国粮食主产省,今年来开展62项农业产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集成示范515项农业先进实用科技成果,示范推广农业可持续新发展模式56项,赋能三夏生产,守牢“荆楚粮仓”;在山东,潍坊、德州等地免费开放政府大院、文化广场等为晒场,助农晒粮解民忧。同时,多地以“乡村游”“暑期游”为契机,大力探索发展“麦田+经济”,通过打造金色麦田田园景观,让“体验式、沉浸式”乡村旅游在广阔田野上迅速“拔节生长”,推动农文旅深度融合,徐徐展开一幅粮食丰、乡村美、游客足的乡村振兴美丽画卷。
风吹麦浪香,颗粒归仓忙。抓紧抓实“三夏”各项工作,争分夺秒、追“丰”不止,是关乎国计民生之大仗,坚信我们一定能打赢“三夏”生产攻坚战,打牢秋粮丰收基础,让“中国碗”盛更多粮,让“丰收在望”变成“丰收在手”。
稿源:荆楚网(湖北日报网)
作者:王晟(武汉市洪山区“洪菜薹”网评团队)
责编:杨虹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