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务院日前印发通知,决定于2026年开展第四次全国农业普查。这项关乎“国之大者”的基础性工作,恰似一面映照三农发展的明镜,为我们准确把握新发展阶段农业现代化进程提供关键坐标。在荆楚大地上,从江汉平原的智慧稻田到武陵山区的特色产业带,农业普查不仅是对生产数据的统计,更是对“农业强省”建设成效的全面检验,彰显出农业这个“战略后院”在应对风险挑战中的关键保障作用。
纵观世界发展史,农业现代化始终是大国崛起的根基。以色列在沙漠中创造农业奇迹,荷兰凭借设施农业跻身全球第二大农产品出口国,这些案例无不印证着“农为邦本”的深刻哲理。回望湖北,监利市“水稻+”绿色种养模式实现一水两用、一田多产,潜江小龙虾产业链产值突破870亿元,这些生动实践揭示:农业不仅是解决温饱的第一产业,更是培育新质生产力的广阔舞台。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中国要强,农业必须强”,在百年变局加速演进的时代背景下,夯实农业基础就是筑牢国家安全的生命线。
在“千湖之省”的版图上,科技创新正在重塑传统农业的基因。武汉国家现代农业产业科技创新中心引导湖北省种子协会、武汉市种业协会联合打造武汉市种业全产业链,年推广种植面积超过7000万亩,种业全产业链产值达850亿元;宜昌柑橘大数据平台深度串联柑橘产前、产中、产后数据,实现从开花到销售的全程溯源。这些案例生动诠释,农业现代化本质上是科技进步史。当前,全球粮食安全面临气候变化等严峻挑战,唯有牵住科技创新这个“牛鼻子”,才能端稳端牢“中国饭碗”。湖北作为农业科教资源大省,正以“襄十随神”农业科技走廊为载体,让更多实验室成果转化为田间地头的生产力。
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以来,湖北探索出独具特色的融合发展路径。孝感米酒产业集群让传统农产品增值翻倍,蕲春县以“蕲艾+”模式带动30万人就业,这些实践打破了产业边界。在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农业的多重价值被重新发现:它是生态文明的守护者,是文化传承的载体,更是城乡融合的纽带。京山桥米深化三产融合实现品牌价值超400亿元,印证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逻辑。这种融合发展的深度,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农业现代化的高度。
站在第四次农业普查的历史节点回望,湖北农业的十年嬗变令人振奋:粮食产量连续12年稳定在500亿斤以上,农产品加工产值与农业总产值比达到2.8:1。这些数字背后,是无数新农人用智慧汗水浇灌的希望田野。面向未来,我们要以农业普查为契机,既算清“明白账”,更谋划“长远策”,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当广袤乡村真正成为“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美丽家园,农业这个古老产业必将焕发新的时代光彩,为民族复兴注入更强劲的“荆楚力量”。
稿源:荆楚网(湖北日报网)
作者:向雪梅(武汉市江汉区“西北湖学社”网评团队、满春街道)
责编:袁莉莉
上一篇:东湖评论:非遗新生,生动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