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清晨的公交车上此起彼伏的嬉闹,如今已逐渐被整齐划一的屏幕反光所代替;课间交换漫画书的沙沙声已渐渐隐没在短视频循环播放的电子杂音中。数字时代,未成年人的精神世界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被改变。近年来,我国对于未成年人的立法与时俱进,在《未成年人保护法》增加了网络保护的专章,更推出“清朗·未成年人网络环境整治”等专项行动。然而我们是否考虑过,我们筑起的安全墙会不会使未成年人陷入一种认知贫瘠的状态?更好的保护,并非简单粗暴的数字隔离,而是致力于培养未成年人的网络免疫力。
当前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更多体现为“堵大于疏”。《2024中国青少年网络使用调研报告》披露,目前我国未成年网民规模已达到1.93亿人,触网低龄化趋势明显,而与之配套的网络安全教育却严重滞后。据报告显示,仍有32.4%的青少年表示学校的网络安全教育相关课程沿用传统教育模式,形式单一、用处有限。这种保护模式的弊端已经从多方面呈现:一方面,一些限制孩子上网的措施并没有实际成效,电子设备中的青少年模式很容易被绕过,形同虚设;另一方面,被过度保护的孩子们一旦脱离监管,会更加容易沉迷于网络。这不禁让我们思考,今天的过度保护,是否会削弱孩子们明天在网络中的生存能力呢?
互联网是现实世界的放大版,简单的封禁并不是万能解药。北京“青少年网络素养教育基地”项目案例颇具启示,如通过联合多所重点中学成立学生网络监督员队伍,学生自主设计“网络防沉迷”主题班会课等。在校外,父母也应当多关注孩子们的媒体喜好,培养孩子们积极正向的媒介素养,锻炼他们在与网络世界的种种碰撞中的批判性思维以及自我控制的能力。
要构筑起真正的未成年人网络免疫力体系,就要完成向赋能的转变。这一点,作为先驱者的芬兰有值得借鉴的地方。比如,把网络素养列入国家核心课程,培养学生自我防范能力,这种系统化教育使芬兰青少年在网络风险面前展现出超越年龄的稳健。相比较,国内的网络保护立法与政策虽已日臻完善,但在执行中仍出现家校责任错位、企业敷衍塞责、青少年模式效果不佳等问题。要解决这些困境,需要建成“立法+平台+学校+家庭”的联动机制。一是立法机关细化网络素养教育标准,并将其纳入义务教育的必修课内容;二是网络平台要突破单纯限制时长思路,开发互动式教育产品;三是学校要减少传统的形式主义讲座,转为实体式网络实践;四是家长应去除管制者的身份,变为学习陪伴者。只有通过多方协同,才能让孩子们远离简单粗暴的数字禁闭。
治理未成年人网络环境的最终目标,是为了培养抵御得了一切网络危险信号、在数字浪潮中把握自我的新一代。比屏蔽不良内容更重要的,是培养能够主动选择优质内容的心灵,让他们能够在面对复杂环境时也能保持冷静与智慧。
稿源:荆楚网(湖北日报网)
作者:秦森淼(湖北宜昌“我们正当阳”网评团队)
责编:丁玥
下一篇:襄阳警民合力帮助走失儿童找回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