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日报讯(通讯员张希祉)6月28日,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巾帼科技创新沙龙在武汉成功举办。本期沙龙以“科技女性高层次——理工前沿、人工智能与前沿、医工交叉”为主题,通过主旨报告、圆桌座谈交流和学术报告等,展示了女性科技人才在“科技自立自强”中的关键作用,推动女性科技工作者参与国家战略需求攻关。中国科学院精密测量科学与技术创新研究院叶朝辉院士等来自高校、科研院所与医疗机构的百余位女性科学家与优秀青年科技人才齐聚一堂,共襄盛会。
参会人员合影
中国科学院精密测量科学与技术创新研究院陈世桢研究员和武汉大学安璐教授主持了主旨报告环节,由叶朝辉院士以“光磁共振——追求精密长路漫漫”为题,分享了中国科学院精密测量院的2项突出成绩——历时20年突破星载铷原子钟技术,北斗系统定位精度从米级提升至分米级,荣获2023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超极化氙(Xe)气体磁共振成像技术实现肺部结构与功能的定量可视化,自主研制肺部成像装备获批两个医疗器械注册证,荣获2023年度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武汉大学人文社科资深教授赵耀辉针对人口老龄化的挑战及应对中指出中国2021年进入老龄社会,农村养老压力突出,健康寿命干预可降低老年痴呆发病率30%。提出渐进式延迟退休方案,强调健康老龄化需优化初级医疗、促进医养结合。
湖北省女科技工作者协会副会长、秘书长徐鸣教授主持了圆桌座谈讨论环节,与会专家围绕“战略女科学家成长的体制机制创新”展开深度研讨。徐鸣教授指出当前科研体系中存在的“天花板”现象,需要从制度层面构建性别平等的评价生态,叶朝辉院士,湖北省女科技工作者协会会长、华中科技大学副校长冯丹教授,武汉理工大学麦立强副校长、武汉大学校务委员会赵雪梅副主任和达梦数据库有限公司王婷副总裁均特别强调家庭-职场协同机制的重要性,认为体制机制创新需突破单一政策框架,构建涵盖评价体系、资源配置、文化塑造的系统性解决方案,为战略女科学家成长提供全周期支持。
圆桌论坛现场图
下午分别以理工前沿、人工智能与前沿以及医工交叉创新三个沙龙分会场展开了深入的探讨。会后,与会人员在湖北省女科技工作者协会副会长、中国科学院精密测量科学与技术创新研究院陈世桢研究员带领下集体前往中国科学院精密测量院参观调研,深入了解中国科学院精密测量院在核磁领域包括国产化核磁谱仪、人体肺部成像仪、星载铷原子钟的研发历程和重大成果。
调研星载铷原子钟现场图
调研人体肺部成像仪现场图
本次沙龙聚焦“四个面向”战略要求,通过高规格学术研讨、跨界交流与产业对接活动,搭建女性科技人才创新发展平台,助力女性科技工作者在理工前沿、人工智能、医工交叉等领域发挥“半边天”作用,打造具有全国示范效应的女性科技人才交流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