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8日6时,天光微亮。在西平县人和乡天顶农场,种粮大户丁军华手里攥着写满地块编号的笔记本,大步流星走向农机停放区。
“今年地里特别湿,咱这里是国家滞洪区,地势低洼,情况更严重。”丁军华对着围拢过来的农机手们展开笔记本,“咱把地块按高低排排号——1号地干了,立即粉碎玉米秆;2号地可以犁了;3号地先开挖排水沟……”很快,拖拉机的轰鸣声便打破了田野的宁静,新一天的忙碌,就此拉开序幕。
当天9时,丁军华又来到田埂上。他弯腰抓起一把泥土,在掌心细细揉搓后松开:“还得晾,按专家说的,犁开后让风吹日晒,干得快!”不远处,从河北邯郸赶来的农机手正操作着犁地机。丁军华快步上前,俯身查看犁地深度:“再深两厘米,来年麦苗才能扎稳根!”面对几十年不遇的农机紧缺,他通过网络平台多方协调,不仅调来了河北的农机,还请到周口的作业队跨区支援,“都是为了抢农时,种粮人不分地界”。
中午时分,丁军华来不及歇脚,又投入到撒肥作业的督导中。空中,植保飞机掠过,将肥料均匀撒向田垄;地面,大型播种机缓缓推进。“种子好,播种精准,出苗才齐、壮、匀!”他蹲在播种机后,仔细扒开土层查验麦种,“晚种了近一个月,必须增加播量、浅播促早发——往年每亩100斤肥,今年加到120斤,就是要抢回失去的时间。”身旁,县农业农村局的土肥专家正在核对数据,“有专家‘把脉’,咱心里才踏实。”丁军华说。
夕阳西下。丁军华的裤脚沾满了泥点,但他仍在播种地块间巡查。他掏出手机,给农机手发送夜班指令:“辛苦大家了!今晚加加班,早种一天,麦子就能早一天发芽。”问及连轴转的辛劳,他指着地里整齐的麦行笑说:“今年新增2200亩,总共9000亩地,累是累,但种的都是国审良种——伟隆399、华伟305,晚种早熟,明年照样有望丰收!”
夜色渐浓,农机的灯光在田间亮起,丁军华的身影依旧穿梭在田埂上。他的一天,恰是河南千万种粮人的真实写照:跨区协作缓解“农机荒”,专家指导送上“定心丸”。这些鲜活的场景,正是河南农业强省建设在广袤田野上的生动注脚——既彰显着保障粮食安全的硬核力度,更蕴含着让种粮人安心耕耘的民生温度。(河南日报记者 刁良梓 河南日报通讯员 郭梦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