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湖北省博物馆24万余件藏品中,有一件登上央视《国家宝藏》文物特展“宝座”的“镇馆之宝”,它不是皇室珍品、不是御用刀剑,也不是鎏金玉器。但是,这件特殊的馆藏文物却被列为“20世纪中国百项重大考古发现”和“最具中华文明意义的百大考古发现”,它就是蕴藏着中国优秀传统法律文化,闪烁中华法治文明之光的云梦睡虎地秦简。
中华法治文明源远流长,云梦秦简作为我国迄今发现最早、体系最完整的秦代法律文书,承载着深厚的法律智慧。其内容涉及刑法、行政法、经济法等多个部门,体现了“律令严整、事皆有法”的治国理政理念。在落实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以及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的背景下,我们应该更加重视挖掘传统法律文化的精华,推动全社会尊重法律、学习法律、遵守法律和运用法律。
加强法律文化教育,提高全民法治意识。云梦秦简的出土不仅为研究秦代法制提供了第一手资料,更揭示了法律宣传教育在古代社会治理中的重要作用。秦简中《法律答问》以问答形式解释律文,相当于当时的普法读本,反映出国家通过通俗化、案例化的方式向官吏和百姓传播法律知识。现在,我们需贯彻落实二十大四中全会提出的“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要求,将法治教育融入国民教育、干部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各个环节。具体地说就是把依法治国的内容嵌入学校教育中,开发适合不同学段的法治教材,在潜移默化中使青少年形成法治观念;借鉴秦简记载的吏治考核问责制度,加强领导干部法治培训。开展全民普法活动,举办以“秦简与现代法治”为主题的展览和讲座,让公众在体验传统法律文化的同时,提高对当代法治建设的认同感。
建设法治文化环境,培育社会法治信仰。云梦秦简不仅是一套法律条文,更体现了当时“以法为教”的文化环境。秦简中的《为吏之道》强调官吏应“清廉毋害”“审当赏罚”,体现了对执法者职业伦理的重视。这种融法于德、融文化于一体的做法,在法治信仰的培育上,为今天提供了可资借鉴的历史。二十届四中全会强调,要“倡导社会主义法治精神”,致力于构建法治社会。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我们应当创造一个尊重法律和遵守法律的社会环境。可以通过媒体、文艺作品和公益广告等多种渠道,讲述秦简背后的法治故事,弘扬“守法光荣、违法可耻”的价值观。深入开展法治创建活动,在城乡社区、企业、学校开展“法治示范点”创建活动,促进法治文化与乡土文化、行业文化、校园文化的深度融合。通过建设浸润式的法治文化环境,让法治成为所有人民共同的追求和自觉的行动。
构建数字文化通道,增强法律传播效能。云梦秦简在两千多年前以竹简为载体记录和传播法律,今天我们可以借助数字技术让这些珍贵遗产“活”起来。二十届四中全会强调要“发展数字经济”“推进文化数字化”,这为法律文化传播开辟了新路径。具体措施包括,建设数字法治文化平台,依托“云端博物馆”、数字档案馆,将云梦秦简的高清图像、释文、研究成果上网,并配以动画、语音解说,使公众随时随地可查阅、学习传统法律文化;开发智慧普法应用,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技术,分析群众法治需求,推送个性化的普法内容等。
从“单向灌输”到“互动参与”,数字化的实现不仅增强了法律文化资源的可利用性,也极大增强了法治文化传播的效能与社会渗透力。
稿源:荆楚网(湖北日报网)
作者:赵敏(武汉市江汉区“西北湖学社”团队、区委党校)
责编:袁莉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