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一种被称为“剩菜盲盒”的消费方式在都市生活中悄然兴起。傍晚的酒店自助餐厅里、深夜的甜品店柜台前,十几元的餐盒成了不少人的新选择。这些被称作“剩菜盲盒”的餐盒里,装着当日未售罄的食物。但它绝非简单的省钱工具,而是现在社会人们对于资源利用、消费观念的转变。
从浪费治理的角度来看,“剩菜盲盒”以市场的方式提升了剩菜的价值。根据数据显示,我国城市餐饮业每年餐桌食物浪费量可达1800万吨,相当于5000万人一年的食用量。过去无论是高端酒店还是普通商铺,面对当日未售罄的食物会选择直接丢弃。而最近杭州一家五星级酒店给出了不同的答案:酒店自助晚餐结束前15分钟,顾客花40元就能将30多种原价298的菜品装入餐盒,网友反馈品质与正价餐食并无差异。“剩菜盲盒”的出现让剩菜从废弃物重新变成了可流通的商品,商家减少了损耗,消费者也获得了实惠,更让节约从道德倡议转化为三方共赢的实际行动,这些直观的改变比喊口号来的实在很多。
那深入消费观念层面来看,剩菜盲盒的流行反映出大众消费观念的转变,人们不再单纯追求外在的美观而更考虑实用为主。前几年选购商品时,不少人有着明确的精致标准:水果需大小均匀且表皮无瑕疵,物品外观需精美好看,食品方面更是要求极高,若食品出现轻微压损,或是临近保质期,一般都会放弃购买。如今这种观念已明显改变。人们关注的不仅是物品的精致仪式感,还有其是否值得购买、是否具备实用价值。
“剩菜盲盒”的积极意义值得肯定,其推广价值也应该得到重视,但推广的前提是坚守底线。食品安全是不可逾越的红线,不能利用剩菜盲盒将变质或超过食用期的食品出售消费者,商家必须对剩余食物进行严格筛选、规范储存以及标注清楚食用期限,确保食材符合食用标准。消费者也应提高甄别能力。让“剩菜盲盒”在安全、透明、健康的环境中发挥价值。
“剩菜盲盒”终究是个普通餐盒,但里面装着我们对资源的态度与对消费的理解。当每份食物都能被珍视,当消费回归理性本质,这份节约意识,终将汇聚成推动社会更可持续发展的微小力量,让每一份资源都能发挥应有的价值。
稿源:荆楚网(湖北日报网)
作者:郭沁(武汉体育学院体育科技学院)
责编:沈素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