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湖北洪湖长江段上演了一场特殊的“毕业典礼”。两位经过两年多刻苦“学习”的“学员”——长江江豚,顺利通过所有“考核”,带着精密的定位“毕业证书”,跃入长江干流的“江湖”,开启了生命的新征程。
这灵动的一幕,不仅暖人心扉,更在长江生态的画卷上点下了浓重精彩的一笔。它是“微笑天使”的回归,更是湖北在长江大保护这场国家级“大考”中,交出的一份有温度、有分量的“生态答卷”。
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湖北,强调“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这道时代命题,考验着沿江各省的智慧与担当。湖北,作为拥有最长长江干线的省份,其保护成效直接关系着母亲河的健康与否。江豚,这位对水质、饵料和栖息环境极度敏感的“水中大熊猫”,它的生存状况就是检验这份答卷最直观的“评分表”。
答好这份生态卷,首在攻克“修复题”。江豚的回归,绝非偶然,其背后是长江生态环境的整体改善。湖北省主动扛起生态大省政治担当,于2020年7月在全国率先以立法方式推动长江流域禁捕退捕,让长江渔业按下“暂停键”。自此,一张立体化监管网络迅速铺开——省级禁渔执法平台整合全省1537个视频点位,实现重点水域全天候监控;“江段长+岸线长+巡护员”的创新管护模式在全省推行,6200余名守护者共同守护母亲河。这份以“退”为进的法治答卷,为江豚构筑起最安全的生存空间。
答好这份生态卷,贵在谋划“协作题”。生态保护非一日之功,亦非一域之责,它是一场需要接力的持久战。湖北积极推动建立省际间的协同保护机制,与赣、湘、皖、渝、陕、豫等周边省份签署了交叉水域联合执法协议,构建起共管共治的保护网络。同时,渔政、公安、市场监管等部门联动协作,每年开展多项执法行动。这种跨区域跨部门执法协作,正是“长江命运共同体”的生动实践。
答好这份生态卷,重在解答“创新题”。保护江豚,不能止于“不打扰”的静态守护,更要有人工干预、促进恢复的积极作为。我国建立了4处长江江豚迁地保护区中,湖北就有两处,成为了江豚保护的主阵地。如今我国共有超过150头江豚,这在整个世界鲸类保护工作上是一个非常了不起的范例。位于湖北的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是江豚保护的科研重镇。从实现二代江豚人工繁育,到建立全球首个江豚精子库,如今人工饲养繁育“豚”丁兴旺,湖北科研不断为长江生态保护注入了强劲的科技动能。
江豚的“毕业”,不是终点,而是湖北书写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篇章的新起点。留住江豚的微笑,就是留住长江的未来。这份沉甸甸的生态答卷,湖北正在用担当、智慧和汗水,一笔一划,认真书写。
稿源:荆楚网(湖北日报网)
作者:柯江婷(武汉市江汉区“西北湖学社”团队、区委编办)
责编:袁莉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