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日报评论员 杜宇慧
“学烧虾还要上3年大学?”“烤串有啥可学的?”近年来,螺蛳粉学院、小龙虾学院等“有味道”的学院蓬勃发展,一些质疑声也随之而来。
小吃烹饪,是否只是一种简单的“廉价劳动”?一个故事里有生动答案。明代编纂《永乐大典》的才子解缙,父亲以做豆腐为生。因为生活清贫,常吃豆渣果腹,他很了解豆渣的特性。凭借巧思,他将豆渣改良成豆花,永乐皇帝品尝后惊为天人,称赞“人间极品”。这个故事正是“智慧附加值”的最佳诠释。就像如今“美食学院”所做的一样,用系统化、产业化的学问,将街头巷尾的手艺,提升为蕴含科技与智慧的技艺,重新定义小吃的价值。
小吃价值的提升,正逢其时。现在,行业生态还有许多可优化的空间。竞争激烈、无效内卷是一方面,追求“今天摆摊,明天暴富”的网红心态是另一方面。小吃准入门槛低,一些人心态浮躁,靠噱头博流量后,又因为缺少扎实的“内功”而迅速被市场淘汰。这样的路子多了,内卷可能加剧,行业发展的根基也愈发脆弱。因此,不仅应减少跟风、赚快钱的心态,更要有做学问的态度,摆正行业的发展轨迹。
“美食学院”的兴起,契合着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内在需求。许多专业是立足于产业流程而设,培养方向也聚焦于“产、学、研、创”一体化。例如在潜江龙虾学院,课程设置已远超“烧虾”范畴,延伸至小龙虾生物学、营养搭配、成本核算、品牌营销等课程;在柳州螺蛳粉产业学院,专业串联起机械设备、检验检测、电子商务等全产业链环节。一些相关毕业生反馈“月入过万”“干半年休半年”,印证了学科设置与产业需求的共振。当小吃学问能够培养出覆盖一、二、三产业的复合型人才时,职业教育与地方经济也会迎来更多的“双向奔赴”。
今年7月,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发布17个新职业、42个新工种。其中,在“中式烹调师”职业下增设“烧烤料理师”工种。小吃工种的不断“转正”,传递出一个明确信号:工种或许基础,但职业前景绝不基础。从小龙虾学院到脐橙学院、热干面研究院,这种“千校千面”的办学模式,既是对人间烟火气的肯定,也是打破职业偏见、构建多元化成才路径的最实举措。在小吃中做大学问、写大文章,还将未来可期。
上一篇:拳头大小的肿瘤压迫肾脏 省中医院精准“拆除”保留肾脏
下一篇:李殿勋率团访问英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