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福高铁于2015年6月28日正式通车,串联起皖赣闽三省,重构了沿线产业版图、加速了产业转型、更以“流动的风景”绘就了全域旅游画卷,在青山绿水间铺就了一条共同富裕的康庄大道。
十年间,合福高铁创造了令人惊叹的“时空压缩”效应。曾经福州到合肥需要辗转10小时的漫长旅程,如今被压缩至4小时32分;武夷山从藏在深闺的世外桃源,变成上海市民周末可及的"后花园"。数据显示,线路累计发送旅客1.4亿人次,相当于每天有3万多人次选择这条高铁出行。在黄山北站,挑着扁担卖山货的老农与拖着行李箱的背包客擦肩而过的画面,成为传统与现代交融的生动注脚。

这条高铁最独特的魅力,在于它串起了中国东南部最精华的自然人文景观。从巢湖的烟波浩渺到婺源的油菜花海,从三清山的奇峰异石到武夷山的丹霞碧水,列车仿佛行驶在移动的5A级景区长廊中。葛仙山度假景区年接待游客量从2015年的15万人次增长至2024年的180万人次,增长近12倍,其中65%的游客来自高铁沿线城市,“高铁+旅游”模式催生了许多特色旅游线,它培育了一种新的发展理念,从初期单纯追求速度,到现在注重“快旅慢游”体验。
更深层的改变发生在区域经济格局中。合福高铁与京沪、沪昆等干线构成黄金交叉,使皖赣闽三省的产业协作步入快车道。合肥的科技创新资源、南昌的电子信息产业、福州的数字经济发展,通过高铁形成人才、技术、资本的“三小时循环圈”。特别在长三角一体化战略下,高铁成为安徽承接产业转移的"高速走廊",而武夷山售茶门店从个位数扩展至全国数百家,带动2万多户茶农增收3.6亿元。合福高铁对传统农业“微笑曲线”进行重新勾勒,城乡要素快速流动带来的共富可能。
站在十周年的节点眺望,合福高铁正在书写新的篇章。随着“八纵八横”高铁网的持续加密,这条线路已与9条高铁实现互联互通,年客流量突破2800万人次。在合肥南站,刚投用的智能导航机器人指引着旅客便捷换乘;在福州站,光伏发电设备年减排二氧化碳达1200吨。这些细节昭示着,下一个十年,这条钢铁动脉将继续以创新为引擎,跑出高质量发展的加速度。
当车厢里的5G信号满格,当窗外的绿水青山扑面而来,合福高铁正以更智能、更环保的姿态驶向下一个十年。它不再仅是传统意义上的交通工具,更是长三角与海峡西岸的联动纽带、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的转化通道、美好生活的时空加速器。下一个十年,随着智能高铁技术深化应用和“轨道上的长三角”加快建设,这条钢铁动脉必将迸发出更强劲的发展动能,让"诗与远方"在高铁时代持续绽放异彩。(李晓花)